一、考试改革的三个方面
2005年3月教育部宣布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最新改革方案,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大的变动。最新改革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记分体制和考务管理3方面,是四、六级考试历史上集考试形式与内容于一体最彻底、最全面的一次改革,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改革的内涵及其潜在影响。在此,笔者结合语言教学规律对考试改革及其潜在效应略作探讨。
1.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听和写的测试
改革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修订考试大纲、开发新题型、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特别加强对“听”、“写”能力的测试。卷面构成有3方面:①听力权重从20%增加到35%,在短对话基础上增设了长对话理解,把“短文理解或听写”改为“短文理解和听写”。②阅读部分的权重从40%减少到35%,包括“仔细阅读”和“快速阅读”。③综合部分占15%,包括:“完型填空或改错”和“短文问答或翻译”,分别占10%和5%。④取消“词汇与结构”部分。
2. 成绩报导方式的改革
成绩报导方式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的记分体制,不设及格线和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报导总分和单项分等。
3.考务管理的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启用新的四、六级考试报名和考务管理系统。逐步将考生范围限制在高校,减轻四、六级考试的社会权重,突出考试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考试改革的潜在效应和影响
四、六级考试对教学和社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从国家教委实施四、六级考试以来,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犹如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马广惠2000)。“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考试的不正确使用,导致考试在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马王超2002)。显然,新的改革势必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影响,如何认识其潜在影响、把握好改革良机,是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1.测试内容改革的潜在效应
考试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为:加强了“听”与“写”的考核。主观题比例从原来的15-25%增加到35%,表现在“听写”、“短文回答”、“翻译”和“写作”等形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听”、“说”和“写”等技能是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薄弱环节。马王超(2002)通过复合式听写(Compound Dictation CD)与试卷中其他各项的相关性分析说明了这一点:CD不论是均值还是均方,在试卷中都是很低的。“听写部分与听力理解部分和写作题型间较高的相关性表明它们考核的是相同能力。听写题型考核的是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其与阅读理解以及词汇与结构各题型间较低的相关性恰好说明平时英语学习中‘重应试’、‘轻能力’的倾向”。陆军(2005)通过对350名大学生在两种两英语统考中成绩的不同步表现进一步论证了考试内容对教学的重大影响。
2.调整学期制,开设暑期学校
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对学期学习时间可作调整,适度缩短春秋两学期时间,增设暑期学期,利用5周暑期学校时间,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创新色彩的实验以及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集中时间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大学生参与科学训练”被普遍认为是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大学生科研训练是专业教育的延伸,通过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帮助它们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这项制度有利于整合教学科研资源,有利于教学和科研融合。学校每年规划一批学生科研项目,并资助一定经费,支持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各院系指派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组织学生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一项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加大了语言输出能力的考核力度,在测试与教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效应。一方面,更加全面地反映考生的语言能力。改革前,考生关注的焦点是占卷面约85%的客观题,而客观题由于受概率效应(4选1的正确率为25%)的干扰,不能准确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此外,考生在写作、翻译以及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能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改革后的主观题增加了近一倍,听、写、译等应用能力的考核超过50%,能比较全面地反应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改革有助于调整教学重心,使教学安排趋于合理、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效应证实了其对教学具有调控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测试重心的调整,课堂教学将逐步把“听”、“写”和“译”等技能的培养摆在首位,学生的“听”、“写”和“译”的能力将得到相应提高。由于考试取消了“词汇与结构”,局限于词汇层面的教学投入会越来越少,词汇教学将与听力、写作和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在语言应用中学习词汇、也有利于提高词汇的应用能力。由于考试重心和教学重心的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必逐步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接受者,而且是英语的使用者,有助于其在应用中提高语言能力。
2.成绩报导方式改革的影响
如何认识成绩报导方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四、六考试改革的效果,制约教学活动的转型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传统的记分体制采用百分制的正态分制,对原始分作如下线性转换:S= [(X– x)/ S.D. ] ×12 + 72其中:S 为报导的分数X 为经过加权处理的原始分x 为平均分S.D. 为标准差(杨惠中,1998:30)按照标准差=14(近年来的标准差在13-15之间)包含在“四级证书”(报导成绩为60-84分之间)的卷面得分最低只有46分。按照正态分布规律,平均分左右各一个标准范围内的个体约占总体的75%。所以,近40%的四级证书获得者的卷面成绩在46~60分之间。而用人单位和高校一味地把四级证书与毕业证书、学位和就业挂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学校和学习者重视证书的同时也重视了英语教学;另一方面,片面追求通过率。英语学习功利性强,一旦通过考试,就申请“免修”或“退修”。结果,高级别的英语教学只是针对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习者开展,浪费了教学资源和人才资源、违背了语言教学规律。
采纳710分的记分体制,报导总成绩和分项成绩,将大大提高CET的含金量和社会信度,不但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而且有利于推动教学研究。一方面,710分制增加了不同分值的区分度、拉大了分数差距;将不合理的“有形挂钩”变为合理的“无形挂钩”。取消了证书,用人单位有更准确的分数依据,可以根据考生听、说、读、写和翻译的得分择优选拔人才。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的首选应该是语言应用能力强的高分考生(传统的四级证书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新的成绩报导方式有助于高校科学评估,健康引导大学英语教学。首先,高校不再出现盲目追求通过率的现象。除了平均分,学校还可以对分项得分、总分、标准差和成绩分布的百分位等统计数利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全面评估教学效果,建立教学模型。分项成绩报导特别有助于反映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避免盲目应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改革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习者的积极性,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标,实现英语“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此外,报导分项得分能够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传统的报分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语言能力。由于各校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教学研究有必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来开展,而不应是全国上下都采用一个模式。新的记分体制有助于各校根据学生在不同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来开展,而不应是全国上下都采用一个模式。新的记分体制有助于各校根据学生在不同语言技能方面的表现进行各校根据学生在不同语言技能方面的表现进行纵向、横向分析比较,在《教学要求》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同时,710分的记分体制也有利于CET与国际英语水平考试如TOFEL接轨。
然而,记分体制改革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许多管理部门和学习者习惯了“证书”,对突然出现的“710分制”束手无策,对改革一直处于“观望”态度,对“挂钩”与否、如何“挂”等问题一筹莫展。从通过率的竞争中“解放”出来,但若不能意识到新记分体制的“隐形挂钩”作用,部分高校很可能会忽视英语教学、错过改革良机,最终会影响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考务管理改革带来的影响
新的考务管理系统的起用将有助于建立考生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科学跟踪,对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综合评估。
三、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四、六考试产生重大影响说明了其对英语教学有强大的调控作用。如何按照《教学要求》重新调整教学活动,积极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实现教学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重视“听说”和“写”等技能培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要求》2004)。由于受应试驱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听说”教学。新的四、六级考试增加了听力部分的权重,且丰富了考试形式,要求把听说教学放在首位。虽然改革后的考试仍然没有把“说”设为必考项目,但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忽视“说”的教学,也不能把“听”和“说”孤立开来。理想的听说教学要以“说”带动“听”,“听”与“说”结为一体。“听”是以输入为主的学习活动,而“说”则是输出型的活动。加强输出型训练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译等方面的技能。
Gass(1988)提出语言习得的理论框架,把语言语言的习得过程分为:①注意到的输入,②已理解的输入,③吸入和④整合4部分。根据图1,大量的语言输入(如“听”)对语言的习得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重视输入,强调语言知识的获得而忽视运用,学习活动只能停留在intake这一环节上。即掌握的只是大量彼此毫无联系、孤立的语言形式或外壳,没有经过内化(internalized)和整合(integrated)(徐锦芬2002)。“说”能够很好地把听到的语言信息(包括语音、语调和语速以及语义等参数)在大脑中进行内化和整合后输出,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同样,翻译、写作等“写”的活动也是很重要的输出方式。“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过程中,写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作不仅有助于巩固由读和听输入的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知识的内在化,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为实质性的口 语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董亚芬2003)。
2.加强不断线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教学有其系统性。要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不是一个月、一学期乃至于一学年所能“速成”的。高校应当加强教学管理,科学引导不断线教学;学生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修完规定的课程,而不能因为通过某一考试,就申请“免修”或“退修”。由于频繁的“免修”或“退修”,传统的高级别教学总是把重点放在少数没有通过“四级”的考生上,没有能够有效地提高优生的语言能力。
为了避免学生随意“免修”,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的人才,高校不仅要加强不断线教学,而且要实行分级教学,鼓励优秀学生完成级别更高的英语学习,使得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各层次的学生充分受益,又能够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
3.正确对待分数,实现科学评估
教学评估和竞争是有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根据以上分析,局限于四、六级通过率的竞争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高校之间的竞争要考虑到优秀率以及各百分位的相应权重,评估机构评估一个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如英语基础等因子,建立科学评估模型,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参数的多维立体动态评估,而不能只作静态比较。
四、结语
全国规模的英语统考有其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保证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有秩序地开展。如何正确认识考试改革,把握改革良机;同时发现测试中的问题,对大规模考试进行误差纠正,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测试、科学引导英语教学是一个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