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评建专区 > 正文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 发布日期:2012-02-24 】

推动研究性教学,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来探讨其内涵:宏观层次——转变教育观念层面,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中观层次——营造教学环境层面,加强教学环境现代化建设,深化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微观层次——精心设计实施层面,精心设计,探索实践,抓住课堂、实践、课外、评价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

推动研究性教学,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根据当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矛盾,确立新的教育目标,以具有针对性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组织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深入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

就我国当前的历史阶段而言,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是:多年来传统教育思想倚重于知识传承,把传承性教学置于中心位置,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欠缺批判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我国当前教育的致命弱点,这种状况与21世纪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尖锐矛盾,面对这样的尖锐矛盾,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教学改革实践的主要理论基础。为了更好地、有效地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在鼓励运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的同时,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并不说明它是最完善、最理想的教育理论,而仅仅说明它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但是必须注意,我们应当倡导的不是西方学者们鼓吹的那种建立在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极端建构主义,而是在引进和解读建构主义时要审慎地进行历史、文化与实践的思考,充分认识其产生的信息技术的社会时代特征、认知发展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教学实践的制度化特征,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吸收其他教育理论的合理成分,综合形成在“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型建构主义。

在此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也发展起了全新的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摈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建构主义还提出了教学设计思想,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要求教师能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例如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创设、必要的信息资源的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另一部分是教师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包括情境式、支架式、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由此可见,尽管西方建构主义者标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它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得越充分,二者相辅相成,这正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广大教师一旦正确把握了新型建构主义理论,并日益与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就可以掀起新一轮教学改革热潮,必然能够有力地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使整个教学面貌为之一新。

二、加强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深化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推动研究性教学,必须积极营造教学资源丰富的环境;特别是有信息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具体包括立体化精品教材、多媒体教室、装备精良的实验室、电子图书馆、全球知识共享的校园网络以及有利于推动研究性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等,为推动研究性教学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E-learning的快速出现,使得教学和教育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教学环境和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许多学校都在建设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和校园网络,加快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努力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与此同时,许多学校加强了课内外、校内外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建设,随着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为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创造了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校内专业训练与实习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医院等)建设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专业实践环境,以获取专业实践知识和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总之,要通过加强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为推动研究性教学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保障。

推动研究性教学,还必须考虑到现代教学实践的制度化特征,着眼于教学制度的变革与重建。否则,研究性教学的根基不稳,其行难远。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构建有利于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和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要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的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完善学分制和选课制,改进包括允许参加多次考试或重修、转专业或转学等内容在内的学籍管理制度,赋予大学生更多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构建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与独创精神,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师编著与锤炼精品教材和研制CAI课件,设立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资助教学研究改革试验项目,完善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研究性教学中真正融为一体,对客观世界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与此同时,不少大学建立了直接负责组织大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的机构,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创新院等,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研基金,吸收大学生做教师的科研助手,并对大学生自主科研项目给予资助。引入民主管理机制,吸收广大师生参与教学管理,不但可以直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建言,进一步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精心设计,探索实践,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对于研究性教学,目前在国际教育界尚无达成一致意见的定义。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一建议得到了美国大学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强烈共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就是说,我们所称之为研究性教学的内涵,顾名思义不仅包括针对学生开展的探究性学习的各种教学活动,也包括大学生的研究与创新活动。

研究性教学通常要落实在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中具体实施:

1.研究性课堂教学

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场所。所谓研究性课堂教学,就是基于强调学科原理形成过程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因为,许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不是事先就知道的,而是科学家们对许多具体、特殊的现象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分析和探究才得到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精髓。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和特定的适用条件,没有一种完美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讲的教无定法,较多的是采取集成教学的模式。教师们一旦掌握了现代教学理念,一定能够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地运用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性实践教学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改变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保姆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备和确定能有效测定数据的方法,先假设后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实验提示方向,严格审查并帮助完善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结果与报告开展分析讨论,评价实验所取得的成效,找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校内外以及各种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新模式。在重视校内各种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同社会企业的联系,让大学生能够从现代企业和真实社会中,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在社会企业专业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增强专业实践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从2002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地实施了本科生实践机会计划,积极参与的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单位很多,这是一项全新的与社会经济最新发展趋势同步、大学与社会企业合作双赢的计划,为我国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校外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毕业设计(或论文)是为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而必须完成的一次极为重要的综合性专业实践训练,这也是博耶委员会的报告中号召,要以一个高峰体验课程来完成对大学生本科教育的终结。它需要从一门门面窄的课程向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的课题,即高级学术研讨课程转变,需要学生和导师更多的投入,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经验能够通过一个贴近专业实际的设计或研究项目,完整而充分地体现出来,大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得高峰体验,得到一个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和总结。

3.研究性课外教学和研究与创新活动

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应当减少课内学时,增加课外自主学习的量与质。研究性教学已经跳出了课堂和课本的限制,将课内外融为一体,不少大学通过网络建立起了课程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系列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完成必要的作业,特别提倡适当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要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拓展网上学习与交流、网上答题与讨论、网上作业与批改的新途径。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报告、文化讲座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大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开发这种潜力是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许多大学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提供做教师的科研助手、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的机会,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业务成长的过程,懂得探究学问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课题项目的论证报告,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以及社会公众服务性项目等,向学校或校外有关机构申请立项资助,如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院以各种类型的创新实践班为载体,组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参与社会企业的招标项目竞争,中标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一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与项目有关课程的自主学习,一面开展多学科合作的独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与创新成果,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4.研究性教学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要将各种形式的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为课程总成绩,要特别重视与评价学生的创见和研究与创新能力及其成果。每门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应在开课时公开地告诉学生,甚至引导学生参与方案的制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评价,及时了解其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真实地知晓其所缺和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应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评价指标的构成既要有课程组织、信息传递、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等常规指标,又要有展示学科发展前沿、评介不同流派学术观点、引入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等反映现代大学教学特点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教学改革创新成分的指标。为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本着既保护学生选择和评价教学的权利,又保护教师个性风格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评价主体的选择要体现多元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加者和自主学习的主体,对课程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应加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力度;由于课程教学的学术性特点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潜在性、滞后性特点,又决定了仅靠学生评价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学水平,需要开辟专家、同行、领导参与评价的渠道来采集信息,与学生评价一起按不同权重综合评分。为了激发广大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创造性,应当发动教师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如鼓励教师建立电子教学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使教师在相互学习、交流中自我思考、提高,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和民主的评价关系,有助于教师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必定能够有效地推动研究性教学。□